基督徒的信仰與生活 唐崇榮牧師
一、文化的種子
人被造有文化性,「文化」是現世生活中的一種精神表達,使人在生活超物質層次裡尋求價值系統。人被造有宗教性,「宗教」是人與永世之間一種價值系統的精神的表達,使人尋求有關來世的靈性系統。文化性跟宗教性,是人之所以為人及遠超過動物的位分的原因。文化使人產生一定要超越自然的意願。不管是在最開明、科技昌盛的社會,或在最野蠻、未開化的部落,你發現兩者都有相同的本質,就是要超越自然。這是人不被野獸消滅的原因,使人可以繼續不斷存續下去的原因。我們用人性裡的超凡功能,掌握自然界的定律。當你到深山野林,發現人用木頭或竹做成的工具雖然很簡單,卻已經具備非常高的智慧在裡面。野蠻人用那些工具改善生活與近代的人用原子能發電的本能,都是基於相同人性所產生出來的效果。
人性最大的功能之一是征服自然。但是,人發現征服自然的人要被自然淘汰-我征服自然,征服來征服去,可以買幾十畝或幾百畝的地皮,最後等老了、死了,死後得到的只是一公尺乘兩公尺的地皮。文化面對希望的破滅,就產生第二個要超越第一個的性質,叫做宗教性-盼望在自然超越我的苛刻事實背後,有超越苛刻經驗的超越性。當我有一天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還存在,而且存在永恆裡,存在永恆的幸福裡,存在永恆的盼望裡。這就是為什麼政治、經濟沒有辦法消滅文化與宗教的原因。
二、文化的使命
人之所以為人,因為人有文化使命(culture mandate)。文化使命是上帝賜給人,超過其他被造之物的特點,讓人在地上擔負重大的責任,從中享有極高的榮耀。當上帝對亞當說:「你要開墾耕耘土地,修理看守伊甸園,管理天上的鳥、地上的獸、海中的魚」(參《創世記》2章15節;《詩篇》8篇7節),凡一切經行海道的,都交在亞當、夏娃的手下。上帝委任人管理被造的世界,人必須向上帝負責,這就叫「文化使命」。Cultivate(耕耘)這個字就是culture(文化)的字根。人怎樣管理、使用、維持自然,就是文化使命。三、文化的成就
每時代的各民族要與自然搏鬥才能生存,透過運用自然產生更好的生活方式。每時代要運用科技突破自然的限制,才有文明的發達。人在物質世界中發明工具,使用工具管理物質,運用工具製造更多產能。這些就是人在文化中掙扎產生的成就。上帝將文化的種子與文化的使命賜給人,人就有文化的奮鬥與成就,這就成為人當盡責任的原因。四、文化的墮落
人在最高的文化使命中奮鬥,但人的文化成就與使命兩者之間有一個鴻溝--我們有偉大的理想,我們有很完美的計劃,我們有終極性的目標,但結果我們不能達到。為什麼?因為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其他宗教沒有提到的,就是人已經墮落的事實,罪是繼續不斷破壞的力量。所以,基督徒如果真正知道自己所認識的真理是多麼重要、多麼深奧、多麼準確的話,就知道我們所肩負的責任多大。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樣式造人,這形像中的每項要素都十足尊貴,價值非凡。自從罪進入人的生命,許多要素發生失常的運作,貶低了人原有的價值,丟失人生的意義。上帝是完全者,祂把自己的形像放在人裡面,這完全者的影子便烙印在人心靈的深處,使我們有完全的觀念與求全的心理。上帝是完全者,祂不但成為我們有完全觀念的來源,也成為我們完全觀念盼望達到的終極目標的一個結果。上帝是我們創造之因,神是我們奮鬥之的。
如果有上帝形像的人未曾墮落,人的求全之心就可以無罪的本性,靠著上帝的恩典,繼續不斷前進就容易達到了。因為罪已經產生了,人的崇高理想因為罪的破壞力量,產生「理想」與「成就」間本質的差異。我們都知道我們的理想是完美的,同時,我們也知道我們的成就是低落的。
上帝絕對的主權和智慧的啟示,推動人產生文化的工作。人對上帝的普遍啟示有所反應,使人發現需要盡上三方面的責任-「治理」、「管理」、「修理」。今天,我們發現人類正面對大自然被破壞的危機。當科技達到最頂尖的時候,我們發現人沒有辦法好好管理、保護這個美麗的大自然。如果人還不承認文化已經被墮落支配的話,這樣的文化便是自欺欺人的文化。
我從小不明白為什麼老師叫孩子不要打架,但每個國家的英雄都是最會打架的人。小孩子打架,你叫他不要打,但等他長大成人的時候會打仗、會殺千萬的人就叫做英雄?偷人家一隻雞要坐牢,但如果能把別國的財富全部轉來,就叫做國家的忠臣?大人從小對孩子說:「你一定要誠實」,孩子長大後發現:「誠實的人吃稀飯,說謊話的賺大錢。」你讀的是一套非常偉大的理念哲學,而你在社會看的是跟書裡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到底最高的文化是從書裡的崇高目標中看出來,還是從實際的生活裡看出來呢?
明朝皇帝叫全中國人讀孔子的書、做正人君子,但明朝的皇帝幾乎個個罹患性病而死。東方文明古國以文明做為漂亮的幌子,實際上卻沒有辦法成就祖先傳下來的文明理念。這實在給我們看見文化的成就與理想之間的落差。就在德國認為他們是最優越的種族,發展出偉大哲學成就的巔峰時,卻引發兩次世界大戰的惡念。為什麼呢?這表示人根本沒有達到真正偉大的文化成就。
人類是文明的嗎?是。人類是講道德的嗎?是。真正文明道德已經佔據人心靈中真正的正義感的中心嗎?不是!真正左右、支配我們的是利害關係、金錢利益的問題。甚至教會也走這條道路。所以,如果神學院發現他們經濟來源多數是從靈恩派來的時候,即便發現靈恩派的錯誤,也不敢開口責備、批判,免得錢不來了怎麼辦?結果下意識成為「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經濟決定社會」。今天教會也是這樣:一看到經濟少了,馬上就講不同的道。一看見經濟多了,馬上採取不應當的方法。這些都是下意識成為變相的馬克思主義分子。
文化是全人類的榮耀,能夠產生文化的成就是非常光榮的事情。但聖經告訴我們人類的現況是「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3:23)。人之所以榮耀、尊貴,是因為上帝把文化性和宗教性放在人裡面。文化裡諸多不完美的地方,聖經告訴我們那是因為罪的結果。
基督徒的使命
人到底是什麼?人是內在的意念和外在的生活的總和。沒有一個文化能脫離這兩個層面-內在的理念(ideology)和外在的生活(the way of life)。中國人把孔子的思想當作整個中國內在意念的主流,孔子的倫理道德原則就變成中國社會行動的一種規範。比孔子更早以前的以賽亞寫下:「上帝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賽55:8-9)基督到世界來的時候,是有形有體的意念和道路在人類歷史彰顯的最高峰。耶穌基督到世上來,就把高於人所有的哲學思想體系之上帝的道,在世人中顯明出來。耶穌基督的生活,就把人原先應當達到而未能達到之最初被造而有的上帝的形象樣式表現出來。
基督徒對世界應當有什麼貢獻?歸正神學認為教會有兩大使命:「福音的使命」、「文化的使命」。福音的使命是叫人信主,來世得永生。文化的使命,是在今世叫人認識神的道高過人一切的成就,用神的真理來批判、帶領人一切價值系統產生出來的人文果效。
你知道你的責任是什麼?你應當作的事情是什麼?持守真道,發揚基督教的精神,把福音活在你的生活裡,用上帝的道照耀已經墮落的文化-把基督和基督的精神帶進生活的每個領域裡,用特殊啟示超自然的光照耀世界,用神的道影響、帶領世界,讓基督在凡事上居首位。作為基督徒的生意人,是在商業界代表基督的光;作為基督徒的教授,是在醫學界代表基督的光;作為社會工作者,你要把基督真理的精神在社會工作裡面發揮出來。當「文化使命」跟「福音使命」並行的時候,教會在世界就可以做「光」、做「鹽」。
(內文編錄自唐崇榮牧師歸正福音解經大會文字記錄及其《墮落與文化》一書,標題為編輯自訂,未經講員過目;圖為The Creation of Adam,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基督信仰與聖樂 唐崇榮牧師
價值與敬拜
人之所以為人,因為人有衡量價值的功能。人之所以為人,因為人能分辨高低價值的等次,並做出不同的回應。對不好的朋友,你不多講話;對好的朋友,你更親近他;對有價值的青年人,你更多栽培他,因為價值在他裡面。於是你「喜愛」、「愛惜」、「敬愛」、「敬佩」、「尊敬」、「恭敬」。回應最高價值時,你發出「敬拜」。「敬拜」是唯有上帝才配得。人評定價值的功能,使人欣賞不同的價值,排列上至創造者下至被造界的等次。我們怎麼能將不好的音樂與貝多芬的音樂擺在一起呢?有些音樂雖然一時很難欣賞,但終久你會明白其中的涵意與所用的音樂價值、和諧度、整個格式的表達以及精神的發揮。好的音樂可以振奮整支軍隊的戰鬥意志,像《馬賽曲》(La Marseillaise,法國國歌);好的音樂將使一國的文化,流傳千古、光照人類。人對價值的衡量與擺列,是基於神給人價值系統的本質。一個懂得敬拜上帝的人,是一個非常懂得最高價值的人。
人的價值系統就是對神給予人這份尊貴本質的應用。人應當敬拜神,因為祂是價值的本體,是最高的價值。對好的東西或好的人,我們要敬愛、敬佩、尊敬。這是在人裡頭一個偉大的功能,卻是許多人忽略的生命本質。人從對上帝的敬拜到對別人的尊重,整體擺列的文化體系就是價值系統。
基督教-絕無僅有讚美的宗教
世界上沒有一種宗教會像基督教產生那樣偉大的音樂!歷史上也沒有一群人,可以像基督徒這樣唱詩!基督教的音樂,基督徒所唱的詩歌,實在是心靈深處受神愛的啟發、感動,藉著音樂的才幹、恩賜寫出來的。基督信仰和心靈感受所產生的音樂,有特別的溫暖、特別的盼望和愛的成份在裡面。這不是任何政治團體、學說主義、社會動力能夠帶來的果效,也不是其它沒有神的啟示、沒有救恩的喜樂、沒有赦罪的平安、沒有來生絕對盼望的宗教系統,所能產生的藝術果效。我們應當作一個常常感恩、常常讚美的基督徒,因為上帝是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寶座的」(參:詩廿二:3)。這句話非常感動人。「以色列」就是「上帝的王子」(the prince of God)的意思。真正重生得救的人都是上帝的兒女,他們經歷救贖並領受新生命,因此讚美上帝。上帝是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寶座,就是「神在蒙救贖之人的歌聲中作王」的意思。上帝在他兒女的讚美稱頌氣氛中、敬拜中作王。
但很可惜,今天教會裡領詩、選詩和主持聖樂的人,多數不懂音樂,用巿場導向選音樂,把大眾喜歡的歌曲代替基督教偉大的聖樂。這二十多年來很多偉大的聖詩,已經逐漸從教會裡消失了。越來越多人把不好的音樂放進來,只要加上節奏,就以為是聖靈的工作;把電子樂器的聲音放大幾十倍,以為這就可以振奮許多人的精神。如果敬拜到一半突然停電,這樣,聖靈的能力還在嗎?這是用人為錯誤的文化埋葬基督教歷史上偉大的聖樂文化。如果基督徒自己沒有教導這些道理的話,就是出賣長子的名份。牧師、長老、指揮隨便把壞的音樂拿進來代替偉大聖樂的,將來在神面前要負責任。
今天教會很怕被別人說是落伍,別人怎樣,自己也怎樣。你跟潮流走嗎?我告訴你:基督徒應該帶領潮流!走在時代的前面,不是跟那些不好的音樂走!因為音樂是心靈的訊息。非基督徒從基督教的音樂能聽到什麼?我們要使基督教講台的聲音成為社會的良心,甚至政府也要正視這個基督教的原則。全世界的人不能從任何一處地方、任何一種宗教、任何一種文化聽到我們基督徒這永遠偉大的音樂!我們卻自己輕看,踐踏我們自己的文化,我們要悔改。
音樂是什麼?
1.音樂是時間、心靈的藝術
藝術分為兩種,一種是空間藝術,另一種是時間藝術。建築、雕刻、繪畫是空間藝術,因為需要有比這些作品更大的空間才能放置它、欣賞它。但你聽一首歌的時候,需要的是時間。音樂是超越三度空間的時間藝術。你要明白一首歌,你一定要聽完這首歌的每一句。繪畫比建築、雕刻更高深,因為建築、雕刻用三度空間表達三度空間,圖畫卻用兩度空間表達三度空間。你看一張平面帆布上面的素描,其上有很遠的山,山的後面有無窮無盡的雲彩跟天空。雕刻匠不必理會光線從那裡來,只要他把作品做好,放在檯上,光從窗戶照射進來就可以了。你畫一幅圖-畫清晨,畫黃昏,畫影子,你要注意光的學問,因為這就決定那張畫的藝術程度。
到了音樂,你要明白時間、超越空間,也要顧及感情:是要表達奮鬥、悲哀、歡樂,還是困擾呢?有些詩歌為什麼叫聽的人流淚呢?因為調裡面有真實的感情放在裡面。「聖哉,聖哉,聖哉!1 1 3 3 5﹣5﹣」升上去的!但低音部卻是「聖哉,聖哉,聖哉!1 1 6 6 5﹣5﹣」向下的。當各聲部一齊唱第一句之時,高音部上去,低音部下來,我就發現到祂高高在上,我在地上,神與人之間這個無限的距離拉近了,我就俯伏在祂面前,這個就是敬拜!
音樂是心靈的訊息,不是心靈的動作。心靈的動作是用行動表達出來,但心靈的訊息是要用心來表達的。音樂家表達思想,就用音的和諧、節奏、生命力來表達。這樣就產生了最高超的藝術。
巴哈寫的音樂,兩百五十年以後,人還在稱讚。你不會在貝多芬的音樂中找到巴哈音樂靈性的穩重,也不可能在海頓的聖樂中找到巴赫音樂的深度。這些東西絕對不是學校可以教出來的。聖樂是從神聖的靈感,為了感謝神的恩典,為榮耀上帝而寫的,再加上神的道,這才是聖樂。沒有靈性,你是寫不出來這樣的音樂。當你聽到巴赫b小調彌撒曲(Bach, Mass in B minor)時,你會感到很深的、與神聯合在一起的靈性表達。這絕不是有技巧就可以寫出來的,這是心靈的訊息。
如果你們好好研究聖樂,而且很嚴肅地去探討、分析那些最偉大的作曲者,特別是從文藝復興、巴洛克時代到浪漫主義時期,人是怎樣存著敬畏上帝的心寫下詩歌,你會驚嘆萬分!其中隱藏的美麗、複雜性、音樂價值,絕對不是人的思想與人的才幹可以寫出來的。有人認為古代的音樂沒有價值,但是也有一些很偉大的音樂家承認,雖然文藝復興時代的音樂聽起來似乎沒什麼刺激的感受,但是他們音樂格式的嚴謹幾乎是無懈可擊。巴洛克最偉大的音樂家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所寫的音樂,可以說沒有一個音、沒有一個拍子是你可以再修改一點點的。那已經是近乎絕對完美的音樂,你稍微再改一下,巴哈的味道、完美的架構就受虧損了。
有一次在巴哈和韓德爾出生三百週年紀念音樂會,我帶領一個詩班巡迴七個城市,對兩萬四千多人演唱巴哈十八首詩歌,韓德爾二十首詩歌。那時候我寫了一張序言:「為什麼紀念巴哈?為什麼紀念韓德爾?」一個是近代音樂之父,一個是近代音樂之母。為什麼三百年以前的音樂不過時?因為他們兩個人有一個很特別的相同點,也有一個很特別的不同點。他們的相同點就是把音樂從單音樂研究到複音樂,再研究到對位法的平衡,然後在巴洛克的時期,把所有的音等量齊觀地發揮到最平衡、最複雜卻最和諧的地步。
韓德爾的「複音樂」(polyphonic music)與巴哈的複音樂,把歷世歷代的藝術,從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Renaissance’s art)一直到了巴洛克時期的藝術(Baroque’s art)發展到最高峯,兩人皆功不可沒。這是他們相同的地方。他們兩個人的成就是歷世歷代一定要鑽研的,他們每一個最重要的作品都幾乎被稱為傑作(masterpiece)。他們不同的地方在哪裡?韓德爾是把最高貴的音樂,用最簡單的譜表現出來。而巴哈的音樂用最大的可能性、最大的美把它結合到最深的地步。所以一個是深入淺出,另外一個乃是把音樂帶到最深入繁雜的最高峯。
後來我評論這兩個人的音樂,用了兩句沒有任何一本音樂書所講過的話:「巴哈把人帶到音樂的至聖所去看裡面的堂奧、複雜、雄偉,最高貴的深處,發現我們在音樂的寶座面前,俯伏敬拜享受神的同在。而韓德爾把最深的音樂帶到外院,發出了至聖所對外院的光,使最普通的人可以看見最深的光輝。」我們在價值系統中建立我們人性的時候,我們就在人性中間發現了神形像的最高峯。
2.音樂是時代的精神、文化的總和
音樂是一個時代的精神。每一個時代都有一個社會的靈魂。靈魂在裡面,是看不見的。身體在外面,是看得見的。身體的行動是根據靈魂的方向,是整個社會的導向,文化的決定。我們把這個文化的定義稱為社會的靈魂。廿一世紀是新世紀的時代 (New Age Movement)。新世紀的泛神論,加上靈界的復興來抵擋基督教,使人從心裡的感應重新解釋人生的一個時代。這種精神無形中進到教會裡面,破壞信仰、破壞敬虔,使他們認為嚴謹地讀經不要緊,正統的信仰不要緊,正確的講道不要緊,有沒有用好的音樂敬拜上帝也不要緊。最要緊是教會增長,許多人來做禮拜,奉獻增長,這就叫復興了。哪知道這樣做是使信仰的程度降低,音樂的程度降低,神學的程度降低,好品質的內容被現象的數量取代。
音樂是文化的總和,最能代表文化總和的就是歌劇,因為建築、藝術、服裝、詩歌、思巧、技巧、人生的悲歡離合、作曲的意思及音響效果等全都包含在內,是所有文化藝術的總和。最高的層次,最複雜的表達就是歌劇。但最令人難過的就是三百年前,歐洲最大的建築是禮拜堂,首都有皇宮;一百五十年以後,就加上歌劇院,二百年以後,就是博物館;二十世紀的時候,最大的建築是銀行、火車站、政府機關;廿一世紀的時候,禮拜堂越來越少,做禮拜的人越來越少,懂基督教音樂的人越來越少。魔鬼正把我們最偉大的聖樂逐漸拉掉!一定要禱告,求主把教會的聖樂真正復興起來!偉大的聖樂遺產一定要存留,例如神劇(Oratorio)。神劇的神聖性、嚴肅性與永恆的價值,遠遠超過歌劇的爛故事。我盼望我們更多教會好好演唱偉大的作品,讓聖樂好好發展下去。
3.音樂是歷史的精華
音樂是歷史的精華。當你研究歷史的時候,你要看那個時代的主流音樂在說什麼。你要找那個時代所反照的凝聚性和心態,因為每一個時代撥動心靈的總和是用音樂來表達。時代的產品一定被另外一個時代所淘汰。永恆的東西一定勝過那時代所淘汰的而繼續存在。我們大家都會唱「三一頌」﹣「普天之下萬國萬民,都當向主歡呼頌揚;樂意事奉讚美主名,到主面前高聲歡唱。」這首詩歌超過六百年了,你不可能討厭它。好像聚會完了,不唱這首歌的話,就不甘願結束一樣。唱了「三一頌」之後你會覺得很滿足。為甚麼?因為有永恆性在裡面。有這樣的性能和精神,才會產生這樣偉大的音樂。你用什麼歌曲代替它?它有永恆性,代表著時代的精神,有超時代的靈在裡面。這是基督教的東西,有基督永恆的價值,永恆的靈感動基督徒把永恆的東西獻上。
在崇拜中,你會忘記時間、忘記你在這當中的姿態,特別在音樂裡。一首偉大的歌曲,一篇偉大的講章都穩藏在永恆裡面。現在,我們來做一個實驗,試試一同唱「阿門頌」,只用「啊」聲而不唱音,你會覺得時間特別長,長得難受,像神經病一樣。為甚麼?因為沒有音樂。沒有音樂,你就掉進虛無的境界,覺得時間特別長。倘若我們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聽到好的音樂和感受,向他們解釋,讓他們能夠分辦音樂不同的程度和情況,一步一步的解釋,他們就不會像我們這一代的亂七八糟。
請注意那些偉大的作曲家花了多少心血,他們的音樂藝術一定和靈命結合。我們怎可以把他們丟掉呢!我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三拍的歌曲,常是很清楚、精簡的!1 3 5 5 0 5 5(藍色多腦河)多輕鬆!在聖樂方面,三拍的音樂常常代表三位一體的神。韓德爾的[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神的榮耀必顯現」,韓德爾說到神的榮耀之時,他寫這曲子不用兩拍,只用三拍子的。[Praise to the Lord, the Almighty]「讚美全能神」1 1 5 3. 2 1 7 6 5 6 7 1 2﹣﹣1﹣﹣也是用三拍子的。很不一樣的感覺,對嗎?
用聖樂建立信徒、表彰信仰
今天我們愛聖樂 ,到底愛到哪一個地步?你不要以為大家來這裡唱唱歌,很快樂,出出風頭!不是!你要禱告,求神興起真正的聖樂人才。不是單單會唱歌,會彈琴,會指揮!聖樂家把心靈放進作品去,乃是用這些來建立信徒,表彰信仰,傳揚訊息,見證基督,世界就要被改變了。
聖樂是向神感恩的獻禮
信徒們,你可否知道神單單把聖樂賜給基督徒?單單為了音樂,我一定選擇基督教。基督教的聖樂是在宇宙真理最深處向神感恩的獻禮。如果你不唱詩,不好好地讚美神,天天唱詩走調,你到天堂時害羞一生一世!不只一生一世,是永永遠遠的無地自容!所以從今天開始,聖樂要多方促進!好嗎?(本文編輯整理自唐崇榮牧師1.世界華人基督教聖樂促進會「第四度空間時間的藝術」講道紀錄2.《為人父母 為人師表》一書3.《基督徒的愛與恨》一書等資料,未經講員過目;圖為唐崇榮牧師指揮/唐崇榮牧師親自設計監製的雅加達歸正文化中心交響樂廳演出情況)
基督徒感情聖化系列—論失敗 唐崇榮牧師
失敗的前奏—「怕」失敗
「失敗」與「失敗感」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失敗心理使人畏縮不前、沒有長進,因為還沒有做,就先怕失敗。怕失敗的人比較不會失敗嗎?怕失敗而不採取行動的人已經失敗了。如果你為了預防失敗而受「怕失敗」的心理捆綁,連試試看的勇氣都沒有的話,你已經失敗了。有的人還沒有戰,先想敗;還沒戰,先想逃。「逃兵」無論受過多少訓練,擁有多精銳的武器,他的「逃」就是他失敗的根源。我們今天在許多的事上,包括教會在傳福音的事上,裹足不前、猶疑不決、沒有膽量。為什麼?因為失敗心理已經籠罩、管制、支配我們的膽量。我們失去勇敢。但上帝很清楚告訴我們:「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參《希伯來書》10章35節),這是上帝的應許。
聖經告訴我們:「你若失去勇敢的心,會失去很多的賞賜。」一個人還沒有開始就先怕失敗,這個人註定會失敗,因為還沒開始之前已經失敗了。沒有失敗以前的失敗,是真正的失敗,因為連要超越失敗、給自己一個可能成功的機會都失去了。失敗的本身不可怕,但「怕失敗」的這個「怕」很可怕。你把「怕」除掉,你可以保留穩健的腳步,可以享受神的賞賜。所以,我們若失去勇敢的心,我們就失去很多的賞賜。
得勝生活的秘訣
我們要怎樣才能過一個得勝的生活呢?一、歸回安息
我們第一個要得勝的,就是我們怎樣歸回安息,認定我們在神面前應當得、可以得的到底是什麼。如果我們靠自己掙扎,而離開神應許我們的安息,我們一定失敗無疑。不會游泳的人在水裡突然失去踏腳之地,發現自己將溺水的那一刻,他會突然非常努力地掙扎,但這些掙扎卻跟游泳的原理背道而馳。會游泳的人用動作來對抗水跟他身體比重的差距,以致他可以把水的力量壓下去,使自己浮在水面。不懂游泳的人在那裡胡亂掙扎,他可以發揮更多的動作,但這些動作卻違背怎樣克服水性、不至溺斃的原理。
我們今天許多的掙扎,違背神為我們創造與祂之間那相對關係的存在原理。人許多的掙扎是不靠上帝,只靠自己的智慧聰明而亂做。所以聖經說:「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參《箴言》3章5-6節)。我們失敗的時候還靠自己的聰明掙扎,我們就沉溺得更快。當我們在失敗中以自己的方法解決,是越幫越忙、越做越亂,離死期更近。所以上帝要你歸回安息。
處在困難、挫折與失敗的時候,你當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歸回安息。當人從高處跌下來,全身的骨頭震動得太厲害的時候,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完全照著原有的狀態,靜止不動。那個「不動」就使你裡面的身體構造有自己恢復的最大可能性。不懂這個道理的人,跌了馬上起來,馬上要活動,就把身體弄壞了。我的一個哥哥在六十二歲整修理房子的時候,想不到走到天花板沒有支架的地方,整個人從差不多三公尺那麼高的地方跌下來。旁邊的人嚇壞了,以為他會死。但他知道這個原理,他就完全不動,繼續躺在那裡,差不多十分鐘以後,再慢慢爬起來,後來仍活得好好的。
大難臨頭的時候,你要鎮定下來;震撼過度的時候,你要安定下來。過去,你付出多少的勞碌、拼命。現在,你要歸回安息。歸回主的裡面,一定得到平安。主耶穌基督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參《馬太福音》11章28節),這是神的應許。我們今天自以為聰明,靠自己虛假的智慧動作頻頻,把上帝的工作、上帝的教會越做越亂,把自己的靈性越弄越糟。如果沒有真正安息,重新得力,你所做的一切事,都是增加麻煩。
我們在安息的中要思考我們從哪裡跌倒。「應當回想你是從哪裡墜落的,並要悔改」(參《啟示錄》2章5節)。我們千萬不要在某一些弱點上跌倒,然後自己賄賂自己的良心,從別的地方爬起來。許多人不愛傳福音,他清楚知道自己懶惰,但他不從傳福音這件事情上悔改,他就寄一些錢支助佈道基金做補償。那樣的人沒有辦法得著靈性的復興,也沒有真正解決他靈性失敗的地方。
你從哪裡墮落,就應當從哪裡起來。你缺乏什麼,就要補足什麼。太累的時候,可不可以多吃一點東西,來彌補缺乏的睡眠?不能。所以你要歸回安息,回想你失敗真正的原因,然後從那裡起來。這樣,你才能得勝你的失敗,超越你的失敗。
二、正確認識神
第二樣、我們對神的觀念要重整。當人受錯誤教導的影響,錯誤的觀念使他一生受虧難以估計。有一個鄉下小孩子到城市裡考入學考。他居住的鄉村小到一個地步,只有幾戶人家和幾頭牲畜。他到這所學校考試時,考官問他:「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他回答:「這是樹,這是人,這是草……」。當考官給他看一種動物的時候,他想很久,但就是講不出來。後來他們對這個小孩子說:「你不知道嗎?這個是牛。」他回答:「是嗎?牛平常是黑色的,為什麼這頭是黃色的?」原來在他住的鄉村裡只有一頭牛,那頭牛是黑色的。所以他看見黃牛的時候,認不出這也是牛,因為他的觀念受了某種因素窄化的影響。
今天我們對神的諸多觀念,都有一些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以致於對神產生不當有的期望,對神給予的應許產生錯誤的理解,以至於看不見上帝的賜福,以為上帝不聽我們的禱告,然後假定這就是我們的失敗。為這個緣故,要從失敗中重新站起來,除了首先要歸回上帝的懷抱,好好安息在祂面前,重新思考我們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之外,接著我們要重新整頓思想,重新正確地認識神。
三、不「與人相比」
第三樣、要過得勝的生活,我們必須脫離喜歡「與人相比」的心態。如果我們常常與人相比,我們可能過一個自殘、自己限制自己,自己傷害自己的失敗生活。為什麼「與人相比」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因為上帝造人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個別被造,每個人都是獨特被造,每個人都是與神相對的獨立體,所以每個人跟別人不一樣是正常的,每個人跟別人一樣是不正常的。但當人墮落以後,常有一個喜歡「與人相比」的心理。當我們看見別人比自己更好、更蒙恩、更有恩賜的時候,就產生了妒忌的心理,對神不滿、痛恨自己。這種心理帶出了不聖潔的感情,摧殘著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失敗,許多時候是出自習慣「與人相比」。
耶穌基督對彼得講過一句很重要的話:「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參《約翰福音》21章22節)耶穌基督絕對不准許使徒在他面前,要求領受跟別的使徒有同樣的待遇、同樣的恩賜。主耶穌對彼得說:「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這句話豈不是說彼得年輕時是自由的,但年老時將沒有自由嗎?這句話豈不是說彼得的路將會越走越窄?這句話豈不說彼得死的時候是很淒慘嗎?
彼得一聽主耶穌這麼講,他也不敢問:「為什麼不可以把最後、最大的恩典給我?」他不辯,他不講,只問:「那,那個人呢?」「如果我以後很淒慘的,那麼他呢?」哦,耶穌是不是說:「他很好,你不好」「他以後榮耀冠冕很大,你要受苦」耶穌不講這種話,耶穌是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主耶穌用「與你何干?」,這是相當強烈的語氣。
「與你何干」在《約翰福音》第二章中出現,也在最後一章出現。「婦人,我與你有什麼相干?」(2章4節)這句話是耶穌在迦拿婚筵對馬利亞講的話。從人的常情來看,孩子對母親講「我與你有什麼關係?」,做母親的可以打他一巴掌,「我生你,怎麼沒有關係?」但是這個時候耶穌行神蹟是他神性的工作,跟馬利亞做為他肉身的母親是沒有關係的,馬利亞不能用肉身的母子關係,來影響神的兒子在地上行神蹟的權柄,這不是讓她干涉的事。所以耶穌對彼得說的意思是:「如果我要那個人,就是你愛比較的對象,他將來怎樣,與你何干?如果我要他等到我再來的時候,與你何干?」對話就結束了。主不要給他答案。你看見沒有?
我們習慣與人相比:「同樣神學畢業,為什麼你薪水十八萬,我兩萬?為什麼同樣在查經班裡,到現在你做了執事,我什麼事都不能執?為什麼同樣基督徒家庭,你坐的是大汽車,我還騎腳踏車?」當我們與人相比的時候,人買新車,你就開倒車;人家買冷氣,你就發脾氣,因為你與人相比,你從來沒有安寧的日子可以過。你就感到有一些的失敗,是神虧待你,你感到有一些挫折,是你不應當受到的。這樣,你的生命就受這種與人相比的錯誤觀念所捆綁。
土人打獵維生,沒人感到自己貧窮。等資本家進到他們的部落,建工廠、穿西裝、坐汽車,擁有高級的生活享受,他們一比之下,發現「原來你是有錢人,我是窮人。」這種感到自己是窮人的失敗感,不是因為他失敗了,而是因為有人比他好,一比之下,發現不如別人而感到失敗。你明白嗎?「因為別人富有,使人感到你沒有,然後你就認為你失敗」,這種感受是不聖潔的感情。因為別人比你漂亮,使你感覺到你不夠漂亮,就感到上帝不夠愛你,這不是聖潔的感情。因為別人很有錢,就感到你沒有像他那樣自由,買東西的時候不能揮霍、如他那樣的自由,你就感到上帝虧待你,這是不聖潔的感情。
所以,得勝這種失敗感的感情聖化,就是要不與人相比。「你是你,他是他,我是我。」這九個字很重要。如果你從過去就明白這九個字的價值,你可以免去很多不必要的流淚,不必要的嘆息,不必要的傷心。為什麼呢?因為我有一個獨特性,我有一個個別性,是別人沒有的。
我告訴你,我三歲沒有父親,十五歲開始半工半讀,以後從來沒有向媽媽要過一塊錢到今天。我從來沒有因為我三歲沒有父親埋怨過上帝。我從來沒有因為我比別人窮而自卑感,認為上帝虧待我。我從來沒有因為別人比我有更多優越的條件,可以到國外許多好的大學留學,我就感到自卑。不需要!因為我這獨特性的人生,我被造的這獨特的權利、獨特的存在,是別人不能相比的。所以我要在我所領受的恩典中,發揮到我最大的可能性。我常常向無限挑戰,我常常向極限挑戰,我常常向我裡面的可能性、潛在能挑戰,然後把我裡面所有的東西,發展到最大的可能性的時候,我認為這就是我的責任。
今天我們許多的失敗,不是因為我們沒有領受神的恩典,是我們還沒有使用我們恩典裡頭的潛在功能以前,我們就先因別人領受的恩典比我們有更多的份量,先自卑,產生對上帝的不滿與不聖潔的感情,然後以為自己已經失敗了。所以,不要與人相比。
四、看自己「合乎中道」
與此相關的另外一點,就是要看自己看得「合乎中道」。《羅馬書》第十二章第三節是基督徒最好的「自我認識」心理學:「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為什麼這裡不提「也不太低」呢?因為不必談「太低」,多數罪人只會看自己太高。「自卑感」是「驕傲」的表弟。一個有自卑感的人,內心深處真正的原因就是他驕傲。上帝看透人心,所以不必談「你不要自卑」。一個人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就產生優越的感覺。一個人看自己低過所當看的,就產生了自卑的感覺。「自卑」跟「優越」都是從原先的驕傲演生出來的兩個極端。
「優越感」可能產生的三大罪惡:
一、當你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時候,就容易輕看別人。
二、當你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時候,就容易驕傲。
三、當你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時候,就容易偷取上帝的榮耀。
但當你自卑的時候,你犯上另外三大罪惡:
一、 你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就開始藐視自己,輕看上帝給你的恩典。
二、 你開始妒忌別人。
三、你就怪責上帝。
這種對神錯誤的認識,是我們失敗的真正原因。
有一部電影叫《阿瑪迪斯》,這部影片講的莫札特,是被歪曲過的莫札特,是妒忌他的人,心中因厭惡莫札特而在神精錯亂中想像出來的莫札特,但莫札特本身不是那樣。很多人還沒真正認識莫札特以前,已經因這部電影,產生對莫札特錯誤的觀念。我認為,真確、準確、誠實、純正的動機,是很先要的條件來決定事物的好壞。因為「真」比「善」,「真」比「美」更基要。在「真」上面建立的美,才是真美。在「真」上面建造的善,才是真善。如果「真」的本質被挪開了,所有的美,所有的善都沒有價值。
這部電影裡的主角是薩利耶里(Antonio Salieri,1750-1825),他心中最討厭的那個莫札特,對他而言是這麼壞,是他一生最大的威脅。有一幕他把在祭壇上耶穌釘十字架的天主教藝術品拿下來,丟在火裡燒掉。「你既然創造了我,為什麼還要創造莫札特?讓他這麼輝煌的天才遮蓋我的重要性,讓他創作的豐富使我感到羞辱,讓他輕快的音樂使我的音樂黯然失色!上帝啊,你不公平!」這個觀念的背後,真正要表達的就是「你只可造我,不可造比我更好的。你只可有我,不可有別的人來與我競爭。」
有這樣無理的上帝的顧問嗎?「上帝啊,你應當聽我的話,你應當這麼做。」宗教界裡面,存心利用上帝全能的人,往往產生最壞的靈性。「上帝啊,你是全能的,所以你一定要醫治我的病!」這位全能的上帝要被他操縱,他才甘願。這種禱告已經腐朽了基督教的思想。所以,「你若是全能的,你要聽我的話!因為你是全能,你要服務我!我應當利用你的全能來成為我的奴僕,我就在全能上帝之上,成為全能之神的『神』。」這種信仰不是聖經的,這種信仰不是歸正的,這種信仰是用被造者墮落的權柄,來操縱創造者全能的本性。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薩利耶里妒忌莫札特以後,他就失敗了,因他不能與喜樂的人同樂、不能與哀哭的人同哭,只能因別人的喜樂而哀哭,因自己的失敗而咒詛。妒忌是骨中的朽爛(參《箴言》14章30節)。你的肉朽爛,穿一件漂亮衣服還可以去跳舞。你骨頭朽爛的時候,你多胖也沒有用,只變成一堆不能自立的肉,垂了下來了。妒忌是骨中的朽爛,使你站不起來。薩利耶里妒忌莫札特時,又要表現得有禮貌,這其中人性的敗壞,真是刻劃得太清楚了。
薩利耶里的音樂是很偉大的,甚至貝多芬曾經做過他的學生。這樣的一個人為什麼還要妒忌莫札特?如果上帝造了一個比我更好的人,我應當感謝上帝「天下竟然有這樣大的天才!」上帝如果造比我更美的人,我要感謝上帝「我還有這樣活生生的藝術品可以看。」
一個比別人難看的人,是比那些比他漂亮的人幸福多一點,因為他可以看到更漂亮的。最漂亮的人,沒有辦法看到比他漂亮的,天天看比他難看的人。你要從這一方面去欣賞,從這一方面去想。有時候我很可憐巴哈,很可憐韓德爾,很可憐貝多芬,為什麼呢?因為我可以聽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他不能。巴哈沒有聽過貝多芬的音樂;貝多芬沒有聽過柴可夫斯基的樂曲;海頓沒有聽過布拉姆斯的交響樂。海頓死的那年,就是布拉姆斯生的那一年,所以他沒有辦法聽。韓德爾死的那年,貝多芬還要11年才生下來。
所以我感到我很幸福,我可以聽這麼多樂曲。我聽到了比貝多芬聽過更多的曲子。貝多芬沒有聽過「春之祭」,貝多芬從來沒有聽過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第七交響樂。他沒有聽過的,我聽過了。所以,為什麼要妒忌人比我有才華呢?所以你要記得從今天開始,你不要失敗,就要把這些原則記住,不要與人相比,更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你要以你所有的、上帝給你的為滿足。上帝不會用你所沒有的來追討你。
「人若有願做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參《哥林多後書》8章12節)。神給你多少,你就從多少潛在能發揮到最高的可能性,這就是你的責任,是神追討你的極限,不可能超越的。所以上帝的公平,是照著他給人的恩賜與人當盡的責任兩者平衡的公平。
薩利耶里不需要妒忌莫札特,你也不需要妒忌別人。我們要因為別人有比我更大的成功,去思想:「他付的代價,我付了沒有?我如果沒有付,我是對不起上帝。」你要想那些人,他有多大的才幹,他發揮到什麼地步?貝多芬絕對不是一個太大的天才,為什麼呢?因為貝多芬要常常修改他的作品,修改到第七次出版,再修改,第八次再印,莫札特不需要。
莫札特的音樂跟貝多芬的不同在哪裡?愛因斯坦的日記裡有一句話:「貝多芬的音樂是做出來的,莫札特的音樂是流出來的。」貝多芬做得半死,改了再改。莫札特?就這樣流出來,不必改。所以薩利耶里看莫札特的樂譜連一個字都沒有擦過,就是填填填填....。世界少了一個莫札特,這個世界多枯燥乏味。少了一個莫札特,我們少了多少?今天一定有很多人,因為聽莫札特的音樂而不曾自殺的。一定有很多人聽了莫札特的音樂而不曾有神精病的。這是神藉著他給全人類的恩賜,所以,巴特 (Karl Barth,1886-1968)一生只聽一個人的音樂--莫札特,別人的他不聽,連巴哈、韓德爾的,他都不聽,他就是聽莫札特。
妒忌實在是痛苦的原因。許多人的失敗是因為過份看自己。不當看自己那麼高而看自己那麼高的,自找失敗,自討苦吃。我們要過一個沒有挫折捆綁,沒有失敗折磨的生活嗎?你要安心樂意領受神給你的,照你當盡的責任儘量發揮到最高的地步,就是這樣。
你不要失敗嗎?你就常常這樣對待自己,挑戰極限,發揮你最大的可能性,把你潛在能付諸真正的實際行動中間,那麼,失敗就遠遠的離開你。
不但如此,我們怎樣勝過我們的失敗呢?我們要認清失敗的價值。請你注意,失敗是正常的。第二、失敗是必須的。第三、失敗是有價值的。第四、失敗是面向成功的前奏。
今天許多人失敗,就是因為他不知道失敗的價值,所以他的失敗就成為一個定局。如果一個人在失敗的認知中有正確的觀念,那麼他就把這四點牢記在心:失敗是正常的。每一個正常人都可能失敗。沒有失敗過的人是很可怕的。我這一生最怕的,就是那些有恩賜、有才幹、有機會、有環境、有金錢、有各樣最好的天資,而從來沒有失敗過的人。這種人多麼無情地批判別人,多麼無溫情、沒有辦法接納別人;這種人是多麼苛待同工,因為他自己沒有失敗過,他不知道什麼叫做寒冷,不知道什麼叫做飢餓,不知道什麼叫做受傷,不知道什麼叫做沒有達到他的願望,不知道什麼叫做真正人生的痛苦,眼淚帶來的折磨,他不知道。
(餘略;內文編錄自唐崇榮牧師亞洲巡迴講經大會《基督徒感情聖化系列》,台北,未經講員過目;圖片:Caravaggio-Crucifixion of Peter)